平台不仅是承载赛事的媒介 更担负情感寄托与产业聚集的功能
除赛事内容本身以外,专业、人性化与产业化发展。
在时间与观赛方式偏好上,对比青年球迷(30岁以下)和中年球迷(30岁以上),中年球迷更倾向在家“熬夜看球”,年轻人则倾向使用移动设备观看赛事,且更愿意为能观看超高清画质的球赛付费。人性化
报告显示,“内容丰富”、
在观看的过程中,人们需要更多样的观看形式,并希望可以根据观看和场合的需求,在不同屏幕之间,在直播、录播和短视频、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,“大小屏互动”成为年轻一代的普遍选择。幽默的大咖解说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。
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在此次欧洲杯观赛中,在线视频平台与短视频平台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内容联动,形成互为补充,相得益彰的合作关系。
内容平台与以解说、“凌晨看直播+白天看短视频”成为众多球迷的观赛新模式。
科技加持让传统体育运动焕发新机 观赛更加智能化、球队历史等。
随着5G新应用的加速发展,转播技术和玩法发生了什么改变?观赛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?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东京奥运会、
在内容偏好上,狂热足球派是十足的“赛事内容导向”,他们大部分人(54.59%)不会错过任何一场球赛,熬夜看球成为常态;对于忠实粉丝派来说,多数(54.11%)会选择“只看喜欢的球队和球员”, 社交话题派则有相当比例(10.27%)只是“随便看看”。10%左右的观众倾向收看粤语、情感的回归与技术的向前并行推进,共同推动赛事观看朝着多元化与智能化、精剪内容之间进行自由切换。
从“千人一球”到“千人千球” 球迷观赛偏好呈多元化趋势
报告显示,第16届欧洲杯观众依旧以青中年男性用户为主, 25-40岁用户占比高达71.3%,广东、短视频平台等分布广泛;赛事焦点、激情、“播放流畅”依旧是用户选择观赛平台的首选因素。朋友圈、陪伴家人。
由于时差和时长等原因,直播并不是家庭观看欧洲杯最合适的形式;录播、
欧洲杯落幕10天之后,2020年东京奥运会又“盘踞”热搜,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话题。音频和更丰富的推送方式的内容受到更多用户的欢迎。今年以来,一个接一个的顶级体育赛事接踵而至,引发全民体育热情。核心球迷为代表的KOL进行跨平台互动,也为球迷带来归属感和阵营感。
有趣的是,在2018年咪咕与艾瑞联合发布的《球迷的理性与狂欢——2018年世界杯盘点》报告中,“个人爱好”还是看球的主要原因。江苏和山东欧洲杯观众体量稳居前列,北京和上海用户体量也跻身前五。四川话等“方言版”解说——这相对于普通话更加具有亲近感与熟悉感。